时评 | 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9%——地方水司的困境与破局(上)

 

 

 
 
导语

     近年来,中央财政资金大多以专项债的形式直达市县,供水资产的经营属性与专项债申报要求天然吻合,供水行业分了一杯羹,那么,如何花好手中的钱,同时,完成越来越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便成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水司“十四五”期间的必答题。

     笔者试图从“供水风云三十年”、“地方水司转型之路”、“未来:引资引制引智”三个方面,尝试回答这道必答题,仅为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同仁不吝指正。

 
1.供水风云三十年
 

    在高速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土地收入迅速成长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真金白银的推动下进入发展快车道,供水作为刚性需求行业更是上了快车道中的超车道。

     众多城市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绍兴,在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绍兴水司公共管网供水漏损率早在2007年就控制到了5%以内,追平新加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向日本东京3%的目标不断迫近,“绍兴模式”一跃成为全国公共管网供水漏损控制的样板。同时,绍兴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举措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机会,提升了城市的价值和品味,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与企业,进而促进了城市的循环向好发展。

 

 

     就在国内水司摩拳擦掌,打算依托后发优势效仿绍兴水司模式的时候,时代已经悄然改变。近30年的土地财政在中央“房住不炒”的系列政策调控下发生了变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另外,在三年抗疫期间,防疫支出使得地方财政收支进一步失衡,多地已经陷入“钱荒”。

 

 
 

     此外,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愈发严格。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严格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用水指标将与土地指标同等重要,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前需关注的重点。在先节水后调水的总体要求下,地方政府不得不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漏损控制的压力也就向下传导到了地方水司。

 
 

 

     危中有机,为应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中央政府2020-2022年分别安排全国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3.65万亿元、3.65万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2.5万亿元有了大幅的提升,其中28.9%投向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平均年化利率仅3%-4%。争取专项债、用好专项债将成为地方水司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机遇。

      不仅如此,2022年4月《关于同意开展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印发,提出要强化项目收益内部反哺机制,在项目边界范围内实现产业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持续性收益反哺,加强产业收益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反哺力度,减少政府资金投入,力争实现政府资金“零投入”。自此,中央开始倡导地方政府践行科斯定理,通过经济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对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运用中央政策,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资、引制、引智,实现市政设施基础建设与资产运营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何尝不是一次夯实地区发展基础的新机遇呢?